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何 蕴
岁月如梭,年华似水,我院建立于1904年,如今已走过114年的光辉历程。自己也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神经内科知名专家,从一名神经科医生成长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开封市脑血管病医院院长。
不经意间我到市中心医院工作已经近40年了,有幸与中心医院同成长、共发展,参与并见证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和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在漫长的岁月里,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医院以及开封市卫生事业。有着太多的付出、泪水和感动,同时也有着更多的收获和自信。
我197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我院至今,1981年开始从事神经内科专业。1987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业进修13个月。同年被评为主治医师,199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任神经内科科主任,200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14年退休后被医院聘为神经内科一病区专家。曾任神经内科大主任兼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省神经内科委员会委员、开封市神经内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开封市内科常务委员、开封市脑血管病医院院长。现任开封市神经内科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开封市脑神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记得1979年我抱着美好的愿望和憧憬来到市中心医院(原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我去院人事科报道的第一天,走到门诊楼前,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通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立,病床20张》。当时非常惊讶,医院居然有神经内科专科,最后得知神经内科是创建于当年,杜雪琴为第一任神经科主任。
1981年杨伟院长分配我到神经内科转科,开始对神经内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时神经内科转科医生是4名,床位20张。科室环境简陋,设备简单,医疗专科水平有限。在杜主任的指导下,尹明达老师的带教下,初步开始了解和认识神经内科专业,同时老一辈专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的感染了我。
1984年,我被正式分配到神经内科,从事神经内科专业。科室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注重新技术、新业务的临床开发,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每年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到国内知名医院学习深造。主要开展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脊髓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经过学习和实践我初步积累了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同时也爱上了这个专业。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刻苦读书,下班后常看书到深夜。为了熟悉神经解剖生理和定性定位诊断,我常把图谱贴在床头便于记忆和带教。
1985年杜雪琴主任安排我参加了新乡医学院一附院举办的神经内科学习班,任课老师均来自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教授,如陈清棠、吴逊、余宗颐等。授课内容主要是神经内科基础知识,定位定性诊断。当主任把通知书递交在我手中时,她充满着鼓励和期待的眼神带给我的力量至今记忆犹新,令人难忘。学习过程中,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定位定性诊断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基础理论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我对神经内科的极大兴趣,从工作中也找到了乐趣。
在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副院长尹明达同志的带领下,科室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院神经内科得到了飞速发展。1998年先后成立了开封市脑血管病医院、开封市脑血管病防治中心、脑中风急救绿色通道、康复中心等医学机构。1993年在汪玉兰主任指导下全省率先创建了血栓实验室。1998年成立神经电生理室。2001年我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结为集团医院。2003年以来日本康复专家和协力队员每年来我院指导工作。2003年、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神经内科特色专科、开封市卫生系统重点建设专科。2009年我们成功举办院神经内科建科30周年暨学术研讨班活动,此后神经内科规模和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壮大。
人才培养是我院神经内科发展的根本战略,1987年--1988年,我被派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进修13个月,使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进修回院后在科技兴医的精神鼓舞下,积极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和科研工作。在我省首先开展了失语症的研究,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自己亲自设计画失语表格,每天加班加点查失语病人,积累了106例病人,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主要协作单位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汉语失语检查标准化研究》,获卫生部199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持者完成了《失语症与脑损害定位的对照研究》,当时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著名心理学专家高素荣教授来院做科研鉴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获开封市199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对我省神经心理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神经内科的技术骨干。
1996年科室床位达到84张,成为我省首家拥有两个病区的神经内科。院领导高瞻远瞩,认识到神经内科的发展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于1996年安排我到神研病区负责病房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练于1997年正式任命我担任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当时我深感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也让我从单纯的技术人员向管理者转型,机会难得,更要珍惜。从那以后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争二甲、创三甲,圆满完成医院的各项医疗指标。狠抓医疗质量,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科研工作,神经内科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院领导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科主任后重点以发展神经科特色优势,创建品牌专业为核心,同时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起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充实设备,改善硬件,重点发展重症神经疾病、重症脑血管病的救治工作,初步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注重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40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担负着全科的医疗、护理、管理工作和每一位病人的安全。除了日常繁重的工作外,每天晚上至少花1小时学习最新文献、杂志,这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丝毫不老化。1998年在全省率先开通了脑中风绿色通道,由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当时神经内科两个病区,没有ICU,我和裘丽红主任各负责一个病区,每隔一天值24小时急诊脑中风通道,每天收治10到20个病人,其中脑出血病人占比30%。科室重病人和抢救病人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没有按时下过班,有时带病坚持工作,顾不上家中年迈的父母,更顾不上一对双胞胎儿女,患者病情什么时候稳定才离开医院。工作中敢想敢干,当时我也认识到要想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就要承担巨大医疗风险,否则病人不能受益,也会影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于1998年开展了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每年完成手术150-200例。手术成功率达85-90%。在脑出血治疗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使神经重症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全市神经内科制高点。作为协作单位,参加了卫生部和国家脑防办的科研项目。
1999年我参加了上海瑞金医院全国继续教育《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学习班,在国内著名血栓病学专家王兆钺的亲自指导下,重点从事血栓性疾病和临床实验室研究工作,完善了血栓实验室的设备。同时我院与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建立了血栓病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了脑梗死的临床和血栓实验室工作。开展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血小板聚集、凝血,抗凝、纤溶分子标志物、溶血磷脂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撰写论文4篇,在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在《血栓与止血》杂志上发表。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市科委的科研课题《脑卒中患者血浆6-K-PGF1α、TXB2动态变化及其与ACA关系的研究》,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市血栓病方面的空白。
1997年在我省率先开展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和动脉介入溶栓,指导全科医生在溶栓治疗同时动态监测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提出了溶栓治疗血液监测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制定了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指标的时间,进一步证实了溶栓治疗是治疗脑梗塞最有希望的、安全的、根本的治疗方法。作为主要完成者,《急性脑梗塞的尿激酶溶栓治疗:两种剂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获得2000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参加法国巴黎第十八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在我市率先开展脑梗塞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获2005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期刊登在开封日报的第一版。奖项的获得对我的工作即是一种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和激励。
2000年成立了神经电生理室,开展了长程视频脑电图、肌电图和诱发电位等检查,大大提高了神经疾病的诊断水平。2008年我和蔡慧敏主任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多普勒超声培训班,在北京协和医院高山教授的指导下,回院后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流微栓子监测、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在卵圆孔未闭中的诊断价值。TCD动态监测脑出血术后急性高颅压和脑循环状态,TCD在脑动脉狭窄诊断和判断侧枝循环建立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意义。
记得2004年收治了一位年轻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病情进展快,迅速达到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我准确判断后及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当时神经重症病房设施不健全、设备和专业水平不完善、仅有一台无创呼吸机,没有NICU专业医生。我们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病房观察病情,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危重病人不放过一线希望。因应用呼吸机经验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缺氧问题,晚上回家后上网查资料、看书,把呼吸机应用要点和如何观察病人的各项临床指标写在卡片上,查房时装在白衣兜里以便指导临床。有时我为了观察病人有无缺氧征象忘记了疲劳,站在病床前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和护士一起给病人拍背吸痰,病情危重时我就住在病房和大家一起抢救病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身体。同时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和沟通,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全科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100多天的日日夜夜,终于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虽然苦点累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是看到病人四肢肌力恢复正常,脱离了呼吸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感到非常欣慰和值得。2008年11月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50余万元在省内率先成立了神经内科重症加强治疗病区。培养了专业NICU医生,提高了重症病人抢救专业水平,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残废率和死亡率。目前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全市领先水平。
凭着自己对医学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怀着对神经内科发展具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医学孜孜不倦的探索。近年来先后荣获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 作为副主编参加编写出版专业著作二部。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省级神经内科杂志发表了专业性论著30余篇。
同时我也获得了开封市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先进科技工作者、院优秀科主任、市和院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开封市脑神经病研究所被评为2006、2008年开封市卫生系统优秀科研究所。开封脑血管病医院获2006年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青年文明奖荣誉称号。神经内科被评为院优秀科室,连续获得年目标管理一等奖。临床教学先进科室,科技先进集体,医疗安全管理一等奖等。
我在担任中华医学会开封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在市医学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学会工作,按期顺利的完成历届神经科学会换届工作。每年举办学术活动和省级、市级神经内科新进展学习班。活跃了开封市神经界学术气氛,提高了我市神经内科的专业技术水平。本人也成为了开封市知名的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在全省神经学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参加工作40年来,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临床工作,爱岗敬业,忘我工作,对病人态度和蔼,处处关心体贴病人,做医生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心。同事们说我爱同情弱者,我说我们天天面临着患者的痛苦,如果没有同情心,很难做一个好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我赢得了病人的好评,真正做到了德医双声,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多次受到领导、病人及新闻媒体的表扬。
医生是个神圣又被人尊敬的职业,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是每个医务人员的信念和追求。回首往事,自己从医40年所走过的里程,付出了多少艰辛、汗水和泪水,甚至自己的健康。为什么依然坚守着这份事业?我想是把医学当作事业去做,热爱神经科专业,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快乐。我深深的感受到做医生必须安安静静做学问,让自己浮躁的心安静下来,经得住学习的寂寞,维护着做医生的尊严。
退休后我依然关心着医院和神经科的发展,爱院敬业,仍工作在临床一线、专家门诊、病房查房、临床带教、传授临床经验。总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应用于临床为病人服务,总得让年轻医生跟着我学习有所收获。我始终认为解决病人的疑难问题是我学习的动力,临床上还有许多未知数是自己不能放弃学习的原因。因为医学发展形势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绝。要想从事这项工作就必须跟上这个学科的发展形势,不进则退,只要工作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更新和充实自己。
我感恩培养和孕育我的开封市中心医院以及优秀的神经内科团队,感恩同志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认可。我在医院40年来,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医院发展的历程。今天中心医院的变化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医院医疗设备齐全,环境干净整齐,交通便利,今年还修建了职工食堂,免去了每天带饭的烦恼,让职工真正感受到了医院就是自己的家。
在院领导和科室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下,神经内科专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目前,拥有五个病区和一个重症病区。202张床位,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医师11人,已成为我市最大规模的神经内科。其人才、设备、专业技术水平居河南省领先水平。
展望未来,我对医院充满信心和自豪,医院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奉献,虽然已经退休我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为医院和神经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余热。我相信医院和神经学科会更上一层楼,保持省内先进水平,争取早日走进国家神经病学发展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