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首席专家 张树言
一天早上上班,我来的比较早,门诊大楼的门紧锁着,我只得到病房院中溜达。站在院中环视四周,已是高楼林立,已成为市内有名的三级甲等医院。往日的两层病房楼,狭窄的小四合院早已不见踪影,唯有院中那五棵松柏依然伫立在道路两旁,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我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回忆起我在此度过的46个春秋,把我一生心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于是,我感慨万千,写几句来概括我的一生。
抬头凝望五棵松,
感慨万千度半生。
医林奋斗五十载,
无功无过小郎中。
鄙人无才但有德,
无私无畏救众生。
往事的回忆
我一生与中心医院有缘,上世纪60年代,我在该院毕业实习半年,1968年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公社卫生院当一名赤脚医生四年。1971-1972年又在中心医院进修外科一年,1973年底正式调入我院外科工作至今。到目前为止,已行医整整50个春秋,其中在中心医院工作已46年有余。可以说,我和院中的那五棵松柏树是中心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见证人。是医院发展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我用一生的心血为中心医院的发展添砖增瓦。
我虽医术不高,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病人,爱护病人,并愿意舍命陪君子,为了不耽误看病,我可以下午2点下手术后,不吃不喝到门诊为病人看病,可以为了抢救肾移植病人,40余天吃住在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我儿子小时候经常发烧,几乎每个月一次,都是老伴带着儿子来医院输液,有时我忙了一整天,回家忘记买药而受到老伴的责怪。
我一生最讨厌医生对病人的疾苦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我们家兄弟三人,父亲给我们起名树功、树德、树言,来自《论语》“立功、立德、立言”的同义词。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非常注重对我们的教育,经常跟我们讲岳母刺字、路不拾遗、三娘教子、关汉卿的民族气节等故事。父亲说:“人可以无钱,但不可以无德、更不可以无志”。他要求我们要像我们的名字一样来做人。所以,我很重视我的名字,也很喜欢人们叫我“树言”,因为这样人们时常提醒我,要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要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这个底线不能突破。我一生诚信待人、凭良心做事,对病人更是如此,他们是我工作的对象,更是弱势群体、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他们更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贫困的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我会更加关心和爱护他们,我会竭尽全力的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尽量让他们少花钱治好病。因为我是穷人出身,对底层的老百姓有天然的亲和力。有一次,一个农民在我病区住院,要求手术,想让我亲自给他做手术,我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他很感激非要请我吃饭。我说:“我答应给你做手术,便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做,你放心,你的目的达到了,还请我吃饭干嘛!我知道你经济困难,看病的钱已经是卖的口粮钱,你还是省了吧,看病用吧!”他听完顿时满眼泪光感动的说:“好人,我遇见好人啦!我欠你情无法还”。我安慰他说:“你不欠我的情,看病是我的职责,我对每个人都一样。”他说:“我是个无钱无势的农民呀!”我说:“在我眼里,穷人、富人、高官、平民都一样,他们都是病人,都需要治疗,就算是犯人,我昔日的仇人,我一样认真地为他看病”。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58年,农村吃大锅饭,我是在开封读的初中,搭不起伙,每周回家一次,背了一周的馍来上学。村里成立大伙以后,家里无粮、无炊具,只有到大伙上背馍。我村的队长是个村霸,欺压老百姓,动不动就斗争老实农民,不给饭吃,我家是我村最穷的一家,更是他欺负的对象,他让他的侄子(我的同学)背馍,却不让我背,村里人敢怒不敢言,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十多年后,我已成为一名医生,他爱人患腹腔肿瘤,找我看病,我不计前嫌,热情地接待他们,给他们安排住处,更亲自给他爱人做手术。村里人知道后,见到我说:“你小时候,他对你家那么不好,你还给他看病,对他那么照顾,你搭理他嘞!”我说:“他对我家不好,那是他的事,我不能以牙还牙,不然的话,我也成恶人了。相反,我不但不恨他,反而感激他,要不是当年他逼我,激励我,我还没有今天呐!可能我现在还是个农民,媳妇也娶不起,还是个老光棍呐!”
我现在已是70多岁的人了,人生的蜡烛也快燃尽。回顾我这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什么贡献,更无得过先进、劳模、享受国务院津贴等桂冠。我是一名小医生,我一生坚守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坚持诚信待人,凭良心做事的做人基本道德标准。我也没有辜负我父亲给我起名叫“树言”的愿望,让我一生给人们留下一个有德、有教养的良好印象。我做到了,无论到哪里,给人民留下一个“树言是个老实人”,甚至有的同学说我:“树言太老实了,实闷!”人们给我这么高的评价,我知足了。
在肾移植的日子里
1973年正式调入中心医院前,在该院实习阶段就对医院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史载,医院成立于1904年,创始人金纯仁在开封南关搭起帐篷,第一次以“福音医院”的名义接待患者。金纯仁更因成功治愈了眼疾白内障和膀胱结石而被称奇。“洋人会治睁眼瞎”、“洋人能拉开人肚子取石头再给人缝上”。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并因之广泛传播,求医患者络绎不绝。也许是受了医院创新基因的影响,当上外科医生后,我对医学研究的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8-1979年,我在北医一附院进修泌尿专业时,该院正在开展肾移植工作,我有幸参加了从取肾到植肾的整个过程,基本掌握了肾移植技术。学成归来后,我想在我院开展此项工作,我的想法得到了司德修主任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向院领导汇报后得到院领导的全力支持。1983年由杨伟副院长亲自挂帅主持这项工作,动员全院各科室力量,组成一个肾移植团队,大力支持我的工作,技术方面的工作由我具体安排和培训。(1)医疗器械药品等购置;(2)肾移植手术血管吻合技术的训练。当时我从未开展过血管吻合术,学习中只看过并没实际操作过。于是,我到肉联加工厂,找来猪肾和血管回来做血管吻合练习。熟练后,首先做一例自体肾移植,获得成功后,增加了我对异体肾移植的信心。(3)组织参加手术人员培训和术中协调配合的练习。我带着门小毛大夫多次到省唯一开展肾移植工作的郑州三院参观学习,并上台亲自参加从取肾到移肾整个手术过程。回来后,又对整个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模拟练习。(4)组织配型训练。我带领化验室刘广文、石念贞护士长到上海学习组织配型和参观肾移植术后管理。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到此已就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肾源。艰难的寻肾过程不亚于技术方面的艰辛,在杨伟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多次游说肾移植的重要性,是救人一命的善举行动,最终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1983年12月底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全院职工马上行动起来,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取肾组更是异常兴奋和紧张,术前头天把取肾设备手术器械清查一遍又一遍,生怕遗漏什么,影响现场取肾。植肾组准备病人,后勤组准备车辆及协助人员。一切准备齐备。当天现场取肾非常顺利,肾热缺血时间仅8分钟。回到手术室,经过三个多小时手术,把肾脏移植给病人身上后,从输出管立即排出清亮的尿液。宣告移植成功。移植肾能不能长期存活,替代病人的肾脏,那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术后还要经历排异、抗排异、感染、抗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几大生死关。当时,没有强有力的排异药,只有低档的激素类药,有缺乏对排异现象的认识,排异现象又是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律,更缺乏临床有效地监测,比现在做肾移植不知难上多少倍。怎么办?只有笨方法,靠临床对病人的细心观察,发现细微变化,及时处理,才能取得肾移植成功,病人安全度过难关。于是我只有24小时吃住守在病床前来观察病人,处理病人。经过40余天的守候,病人安全出院,我才放心的回家看看父母妻儿。在这40天里,我的妻子给我送饭,她也为肾移植成功做出了贡献。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5例肾移植术。后来,又在业务院长李华强带领下先后完成了10例,前后共作了15例异体肾移植,均获成功,有的病人至今还健在。但每一例手术都不是一帆风顺,都经历了排异抗排异、感染抗感染的惊心动魄、生死搏斗的博弈过程,为此,我也付出了代价,眼熬红了,身体消瘦了,但我内心高兴,我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1988年,上海著名泌尿科专家谢桐教授和省内知名专家来做科研鉴定,我院肾移植术达国内先进水平,省内领先。同年,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金500元,个人奖金50元(相当于当时我一个月工资),我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做慈善事业。
肾移植术的成功绝非是我个人的功劳,是全院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应该特别感谢的是杨伟副院长、李华强副院长,没有他们两人大力支持,肾移植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这个荣誉是大家的。肾移植成功后,在我市震动很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一时使我院的名声大振,在省内也影响很大,在全国市级医院能做高难度的肾移植术还是首例,填补了开封市乃至豫东地区肾移植的空白。
在以后多年,我带领院泌尿外科开展了许多新业务、新技术,如自体睾丸移植术等。紧跟时代步伐,先后开展微创手术:气化电切术、气压弹道碎石术、腹腔镜下肾囊肿切除术等。在我退休后,有我大弟子黄随富主任接班又发扬光大,把泌尿科水平提升了一大步。2017年黄主任退居二线后,又由我的名师带徒徒弟任选义接班,这个人不简单,医学博士学位,市拔尖人才,有留学经历,组织能力强,接班不到一年,就把泌尿科带动的有声有色,在全市泌尿界占有一定学术地位,在省泌尿界也崭露头角。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辛苦一生创办的院泌尿外科后继有人了,死也可以瞑目了。
张树言个人简介
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首席专家
新乡医学院 开封医专 客座教授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创始人
开封市及豫东地区器官移植首创人
开封市泌尿外科学术带头人
历任:
1、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首任主任,任职20余年
2、开封市医学会外科学会第二、三、四届肠胃及泌尿外科主任委员,第五届外科学会副主委,泌尿外科学会名誉主任
3、中华医学会河南泌尿学会第三、四、五届委员
4、中华医学会河南器官移植学会以、二、三届委员
5、卫生部医促会委员
6、《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委编委
1968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到农村公社卫生院当全科医生四年,1971-1972年在开封市人民医院进修外科一年。1973年底正式调入该院外科工作,1978年到北京医学院一附院泌尿研究所跟着吴阶平院士、郭永禄院士等专家进修一年。学成回来后,1983年河南省第二家开展了自体肾移植、异体肾移植术,填补了豫东地区及开封市器官移植的空白,1986年河南首例开展了自体睾丸移植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开启了保留脾血管的脾脏部分切除术、脾肾分流术、肾上腺、甲状腺、肾切除术、膀胱全切十四肠膀胱等高难度手术,填补了开封市空白。1998年又开展了微创手术:气化电切术、气压弹道碎石术、腹腔镜下肾囊肿切除术等。
1987年从住院医破格越级晋升为副主任医,奖励工资一级。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市“新技术”奖一项。又被医院聘为首席专家、名师带徒,继续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