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市人民汇报让全市人民放心
市一院代表我市在河南省急救技术大赛夺魁纪实
本报记者李政亭通讯员卢兴烈
时光流转,冬去春来,喜讯从省会郑州传来:
在2010年岁末举办的河南省急救技术大赛中,代表我市参赛的市一院代表队17名选手在全省18支代表队21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5名选手获得一等奖,3名选手获得二等奖,3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河南省急救技术大赛是全省急救专业层次最高的比赛,是我省考验各市急救综合水平建设最高舞台。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这,是市一院多年励精图治、用于承担急、危、险、重患者救治任务,创建急救品牌的最好汇报,更是省卫生系统对市一院创建急救品牌的最好肯定。
参赛比武,我们就要勇于扛红旗,争第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2010年6月,省卫生厅、省总工会决定在当年11月底联合开展全省急救技能大比武活动(河南省急救技术大赛)。消息传来,市卫生局通过综合考虑指定市急救比武团体和单项第一名的市一院组队代表我市参赛。
“举措未定、思想先行”,市一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郭宝山为组长的比赛领导小组,抽出医院综合素质最好的医护人员组建代表队。
市一院院长陈利军说:“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全球流行以及新医改方案启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为开封市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加强急救综合能力建设,主动承担大医院抢救急、危、险、重患者的救治职责,我们责无旁贷。参赛也是我们加快发展、打造急救专业品牌的难得机会。”
在开封老百姓看来,“打120上市一院”是第一选择。在老百姓看来,市一院就是他们健康的保护神。
市一院党委书记郭宝山说:“参赛比武,我们就要用于扛红旗、争第一。”郭宝山参加了每一场场队员选拔赛。院党委把这次急救比武和医院急救学科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就是参赛不仅要扛红旗还要树品牌,利用这次契机,承担好国家赋予三级甲等医院的抢救急、危、险、重症患者的职责,不仅练好兵,还要用好兵,在抢救生命的战场上,让医院的白衣战士打赢每一场战斗。
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气氛热烈的的队员选拔赛中,一名名佼佼者脱颖而出。成人呼吸机参赛选手、儿童呼吸机参赛选手、静脉留置针参赛选手一一选定,教练是多次技术比武获奖的前辈,模特是自报奋勇的医院年轻人。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具备。一声令下,全院职工为后盾的技术比武小组进入战前训练阶段。在这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比武小组成员间,团结、竞争的氛围促使他们向着一个共同目标挺进那就是要依靠自己练就的高超技术参赛称王。
训练的过程是痛苦的、残酷的,同时训练的过程也是充满爱心与幸福的。这是比武选手在获得荣誉后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训练初期,因为比武选手都来自于临床一线,他们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自己的比武科目。于是加夜班练习成为选手们的必做功课。超负荷的工作和练习使选手们疲惫不堪。他们身边的同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出现在选手们所在的科室。从科室主任到身边同事纷纷主动替选手顶一线班,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
呼吸机紧张,怎么办?院长陈利军特批的两台价值70万元的呼吸机在不到4天的时间内运到了训练现场。医院要求医务部与护理部必须抽出专人盯到急救技能大比武活动中来,与选手同吃同住,做好训练指导、训练物资供应、伙食安排等一切后勤保障工作。
市卫生局局长憨振东来了,副局长刘静宇来了,医政科长李开明来了。他们多次亲临训练场地,认真的观看所有选手操作并提出务实的要求,刘静宇副局长更是来一次,考核选手一次,严把细抠每个动作。书记郭宝山、副院长崔永生坚持了120天的巡查督导、严厉要求。
蝉声渐去,秋叶微黄。
时间在训练场悄然滑过,但是这里却承载着选手和教练们太多的血汗和坚强。
“东方,站直一点,再站直一点,抬头,收腹,声音大一点,再大一点……”。
“黎娜,笑的甜一点,身子俯下去,你的眼睛要做到与患者沟通,眼距患者颜面部最大距离不应超过1米;对病人的关切感要体现出来,笑的再甜一点,两个标志性的酒窝显现出来……”
这些声音每天都会出现在训练场上,做为三朝元老的老教练段宝民和薛朝霞,经验丰富,对对队员要求严格。他们要求队员要提高标准,靠实力说话。每一个动作,从眼神、动作、时间、效果等各个方面都要严把细抠。为了更多发现队员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先后组织选手、教练组观看各种教学视频100余次、组织50人以上的临床专家观摩团5次,要求观摩团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黎娜在比武荣获静脉留置针项目的一等奖。她动情的告诉记者,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他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后就会有多种思想。通过这次比武,黎娜、孙雪、张杰三人发挥了不同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交流,使他们的操作技术更加富有合理性和艺术性。
选手贺伟忠为了尽快提高理论知识,搜遍了相关书籍,两个月内读过的资料足有半尺厚,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他的理论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为了提高训练速度和体现操作的完美,他把操作过程分解成几十、上百个动作,每个动作都反复演练和推敲,为了一个呼吸管道的安装动作,他曾经一连操作了上百次,手上磨出了口子,流出了鲜血,就贴上胶布继续训练。一天的训练下来,回到家中,浑身累得像散了架,但是也不能休息,因为还有理论的学习在等着他。
为了快速提高选手们的理论水平,段保民和薛朝霞两位教练不断的从网上和书籍中摘抄理论试题对选手进行考核。比赛结束后,记者看到选手们所作的试题有一尺多高。
郭宝山常对选手们说,“教练、选手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诠释着两个字‘责任’,这种责任承载着开封市卫生系统的重托和开封市一院全体职工的期盼,我们唯有全力以赴担当好这份责任才能做到不辱使命。”
寒风凛冽,训练场每天成箱的生理盐水瓶被搬出,成箱的输液皮条被抬出。比武在即,教练薛朝霞每天忙于为选手选定一日三餐。油腻生冷的少吃,避免拉肚子,辣椒少吃,不能上火……这位护士长出身的教练像呵护孩子般为选手精选着饭食。
奉献的汗水浇开成功花
2010年11月21日至24日,河南省急救操作技术专项比武活动如期举行。一个个好成绩相继被市一院参赛队员创造。掌声、鲜花、奖牌、证书……一瞬间,胜利的光环闪耀在开封市卫生系统代表队的头顶,闪耀在这些来自于市一院参赛队员的头顶。
贺伟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经过了两个月的艰苦训练和热切期盼,11月22日我们终于信心百倍的踏入考场,由于赛前准备充分,急救理论考试轻松过关,这更增加了我们接下来比赛的信心。在操作比赛时,我刚进入现场,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省级大赛,心情有些紧张,就连亮相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可是,我一触到熟悉的呼吸机管道,看到亲切的呼吸参数,顿时找到了自信,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利地完成,接下来的呼吸机理论测试也回答的无懈可击,并以饱满的热情、娴熟的技术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赞许。”
队员张洪阳的女儿在他参加训练期间出生。从女儿出生到办满月酒席,为了不耽误训练,他仅仅请了3天假。每天50次的呼吸机操作训练,50次静脉留置针输液训练,坚持了120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
参赛效应: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当成参赛
喜讯传来,市卫生系统沸腾了,市一院的职工沸腾了。
市一院院长陈利军冷静地说:“急救大比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我们之所以要下大功夫去抓训练,并不仅仅为了赢得一枚奖牌,而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去提高自己治病救人的本事,通过规范每一个急救动作,进而去规范整个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这样,才能收到比武的真正效果,才能得到老百姓给我们送来的真正的奖牌”。
参赛选手孙永告诉记者,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造福病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他回到临床一线后要让更多的同行更好掌握这门技术,让更多的患者重新获得生命,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医生”,造福患者,回报社会。
市一院医务科主任韩新生动情地说:“重症医学的发展是国家赋予三级医院的重要任务,而呼吸机的使用和营养支持问题又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我们要让这12名队员成为12颗种子,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实践中,进一步成长,带动更多的医生护士掌握这些技术。”
市一院党委书记郭宝山说,作为我市急救技术领头羊的一院人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倡导比武活动的精神,迅速掀起岗位练兵的热潮,大力倡导学习之风,追求技术精益求精;大力倡导团队精神,树立奉献意识;大力倡导医德医风精神,树立为民服务理念。
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坚信,具有优良传统、富有开创精神、团队精神的一院人,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创造医院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让患者放心,让全市人民放心。